北京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。而如今,许多地方却不尽人意。在不久前北京市社科联、北京社科规划办、北京晚报、北京青年报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举办的专家论坛上,有的专家谈到,北京工业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数9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,经济竞争力十几年来也一直呈下降趋势。不仅如此,北京在某一时期还创下了一些“倒数第一”:如1997年1—9月,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.3%,而北京为4.4%,居全国第一;1997年1—8月,全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为16.3%,而北京则负增长20.4%,列全国倒数第一。北京空气污染严重,人均住房面积与许多城市无法相比,居民购物不如天津便宜,服务质量令人忧虑,宰客现象时有发生……
首都人是否无愧于“首都人”这个曾经被多少人羡慕的称呼呢?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赖德胜谈到,北京人在历史上是以大度豁达、礼仪文明而著称的,老舍曾写道,北京城中“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”,而时下不少北京人不够宽容了,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,常发生对外地人欺生、排挤现象。很多外地人对北京人本来有种种美好印象,但不少地方存在的骂街、冷眼却使他们大为愕然:这就是首都人?
对于风气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?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处长魏志勇举例说,如果一个100人的单位,进来2、3个人,他们定会受到这个单位的风气影响,而不可能改变这个单位的风气,但如果新来人员比例超过7%,事情就会发生变化。如一个100人的风气较差的单位,新进来20、30个素质较好的人,就可能使这个单位的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;反之进来20、30个较差的人,就可能使这个单位的风气下滑。目前北京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,1500万在京人口中有20——30%的外来人口,其中大部分是来打工的,摆小摊的,甚至是没有工作、想来北京找工作的,人们不得不承认,这些人里,素质较差的比例比原在北京的人群为高。从某公安分局的消息来看,该区每天发生各种案件1500多起左右,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所为,大量的外来人口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思维和行为,给北京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。
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。首都市民中日益发展的冷漠、自私也受到专家的关注。魏志勇处长谈到这样一件令人吃惊的事:大白天,盗贼将一居民家的防盗门卸掉,入室行窃,邻居家有人看到了,但因两家平时有矛盾,邻居便听任其偷窃得逞。后来审问罪犯时,他的坦白竟是:我知道他们两家有矛盾,不会管的,所以才敢来偷。一些执法者的逞凶霸道、不文明执法也严重损害了首都形象,如某警察在四通桥下截了十几辆车,因为头一天这里刚刚决定不能直行,有一个司机问了一句:为什么不让直行?警察则叫道:你找拘哪!当司机说要给局长打电话时,警察以为该司机和局长有什么关系,便马上不住地道歉。
首都汇聚了居于全国前列的高科技,网络是展示首都形象的窗口,北京无论是网站的数量,还是上网的人数和网上活跃分子的数量都发展得很快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禹谈到,对北京来说,机会多,暴露的问题也较早。目前网站数量发展快,内容和质量跟不上;上网人数(特别是年轻人)不断增多,但是组织引导得不够,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。
当然,负面因素在其他城市也并非少见,但北京是首都,人们对她的要求便格外严格,因为到21世纪,北京要建成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,硬件及市民的素质都应该是第一流的。而现在北京一些城市街区包括城乡结合部环境、管理的脏乱差程度,不要说与一些新兴的城镇相比,就是比一些农村都远远不及。如何让尚不尽如人意的首都逐步尽如人意起来,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。
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相洲认为,修修补补的小动作已无济于事,要有大手笔,如大力修建地铁,不仅要在市内修,还要延伸到各郊区县。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,降低大气污染,而且可以提高城区外围的房地产价值,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增加北京的经济总量。如果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,可以成立一个“北京地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”,到社会上去集资,到国外去招商。北京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野霏提出三步走的战略:从现在到2010年,重点发展工业经济,通过再工业化,形成辐射全国的先导产业,初步形成首都经济框架;2010—2020年重点发展服务经济,成为全国服务业中心,达到亚洲国家首都先进水平;2020——2050年重点发展知识经济,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,成为全球性的国际交往中心、国际旅游中心和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、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。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博士方可呼吁要杜绝“平庸建筑”和“平庸街区”的大量出现,为此他要求新建筑(特别是重要地段的标志性建筑)一定要进行城市空间设计,例如国家大剧院的规划建设,绝不仅仅是要建一个漂亮的、功能齐全的剧院,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在它与地段周边环境(如长安街、天安门广场)之间创造一个新的优美的城市空间。同时他建议,在一些新老建筑混杂、空间秩序混乱的地区,新建筑的规划设计要努力去“乱中求序”。对于网络出现的问题,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提出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,即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正面的、健康的、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食粮,用积极的东西去占领网络。
塑造良好的首都形象,首都人的形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。赖德胜副教授说,宽容,应列为下个世纪首都人形象应有的内容之一。每一个首都人都有必要问一问自己:我足够宽容吗?我为首都文明做了些什么?他说,对于外省市所没有或所不如的东西,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,更不可全视为己有,我们身边那些特有或相对较好的东西并不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,它们包含着各兄弟省市的贡献。所以对外地来京的人,我们应该学会宽容,因为宽容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自信的表现。前些年外国人呼吁要求国民待遇,现在这个问题似乎已不存在了,这毫无疑问是个进步;但通往外地人“国民待遇”的道路却还很漫长。21世纪的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,还将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,届时到北京旅游、经商、开会、工作的人将会越来越多。面对来客,我们是冷眼看之,还是宽以容之?显然应是后者。
设计21世纪的首都,不仅是领导、专家的事,而且是众多百姓的事;不仅是首都人的事,它的关心者来自全国各地。目前在北京,“文明工程志愿研究员”的队伍在壮大,成员中有研究员、教授、作家、管理人员、编辑、律师、工程师、建筑师等,研究领域也几乎涉及到人文、社会、自然各个学科。专家论坛、百姓论坛都将继续到下个世纪。什么是21世纪的首都形象和首都精神,答案将产生于众人的笔下,更在首都和全国人民的行动中。